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

旅遊中的國際教育

什麼是國際教育?

在國際化、全球化的洗禮之下,為了追求經濟、貿易的突破,以及掌握最新的競爭趨勢,從十年前許多國家已經開始討論「國際教育」。較具代表性的是美、澳、英國的國際教育政策規劃內容。

2004年英國的「將世界整合在世界級教育(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-Class Education)」提到,計畫透過政府補助與國際夥伴合作中,達到英國從兒童到成人皆能洞悉全球社會與經濟體的發展中,擁有生活與經濟的競爭力。2008年澳洲的「墨爾本宣言:澳洲下一代的教育(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)」中,進一步指出澳洲青年應從跨文化了解(Inter Culture Understanding, ICU)的概念開始,針對新興發展的亞洲,培養自身語言、科技與創新的能力。而2011年美國提出的「國際知能:接軌國際的準備(Global Competence: Prepare Youth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)」中,則是具體指出國際教育的概念架構、學科基礎,並且在課程與教學中,透過探究、覺知、溝通想法、以及付諸行動的方式,以達到讓美國青年接軌國際的目標(我知道你已經不想再看下去了,下面有我的白話文解釋)。

國際教育的三大重點

前述國際教育的三大重點為「接觸、行動、思維」。在國際化的社會中,希望孩子從語言學習開始,嘗試接觸其他國家的文化;接著透過學習、經貿、旅遊等各種可增加交流的機會,展開多元文化的交流行動;且在行動過程中,培養文化覺知、反思、比較、批判的思辨能力,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接觸國際、在國際社會中的行動思維,讓孩子具備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

旅行中的國際教育

出國旅行,提供了最鮮活、最動態的國際環境,在身處異地的情境中,所聽、所見、所聞中充滿了可以進行國際教育的元素。但在此基礎下,還須透過在地行動與反思,才能在表面歡樂的出國旅遊之外,深化為有國際教育意涵的深度學習。舉例來說:許多家境不錯的孩子經常出國,但詢問他們的旅遊經驗時,卻是令人驚訝的粗淺。大部分的孩子只知道自己去了哪些國家、吃了什麼東西、玩了什麼樂園,其他關於旅遊地方簡單的歷史地理背景、人口組成、發展過程不甚清楚;對於當地的風俗習慣、特有文化、語言使用也一概不知,可惜了家長安排的出國旅遊的心力與金錢,更別說是希望藉由出國旅行來達成國際化的目標了。
出發前的候機時刻,是讓孩子了解這趟旅行的最佳時刻了。
透過適當的引導,可以激發他們心靈中主動觀察、探索、思考旅程中的所見所聞。

出國旅行+行動+思維=最好的國際教育

其實,旅遊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,因為旅遊抽離了孩子既有的生活環境。在語言、人口、交通方式、甚至食物都可能出現差異的環境中,若能讓孩子在旅遊的過程中與現在的經驗進行比較與對照,鼓勵孩子感受周遭環境的事物的異同、激發孩子對於不同經驗的思考,讓孩子不只是人出國了、他的思考也跟旅遊地進行了深度的互動,這樣思考的習慣,絕對是促使孩子國際化的思維基礎。舉例來說,若是能將迪士尼樂園的發展背景、特殊規畫理念、人物特色等,用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方式告訴他們,或讓他們思考與比較與附近公園溜滑梯的異同。在思考之後,他就可感受迪士尼的特別魅力,了解自己身在何處、對此環境產生探索的動機。不然,迪士尼的遊樂器材與劍湖山的有甚麼不同呢?又為何要千里迢迢出國去玩呢?



香港迪士尼飯店中,一群大人與小孩邊玩邊學的精采回憶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