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

旅行中,應該自己煮的三個理由




在歐洲自助旅行時,我非常喜歡自己煮些簡單的餐食,原因有三

1.省錢
第一個理由,當然就是省錢啦!歐美澳地區因為工資高,所以需要大量人力成本的外食其實很貴(其實就算訴時也很貴,我在芬蘭吃過一份350的麥當勞,連薯條都沒有…)。在南歐地區簡單的午餐可能要新台幣200元、北歐地區更是至少350元起跳。若是全家一同出遊,一日三餐可能每人花費就破千,所以若是搭配有簡單廚具的青年旅舍或民宿,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料理絕對是可以大幅節省旅遊經費的妙方


2.健康&確定自己在哪裡都活得下去
自己煮,可以到超市尋找國際化現象的百搭款(我知道這句話很抽象),意思是尋找不論在全世界哪個國家都會出現的基本料理(請容我另闢一篇說明)。因為1週以上的旅程,可能因為多次簡單外食而忽略了營養均衡,例如水果吃太少、蔬菜量不足等。可能就容易產生便秘、腹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。此外,如果不是很適應當地的餐飲狀況(如太辣或衛生堪慮)自己煮更是一個可以在飲食上可以調節與舒緩的方法。記得之前在日內瓦旅行時,德文、法文、義大利文都看不懂的我,居然能憑藉著自己的第六感,導到正確食材並煮出一桌還可以的料理時,我真的覺得我自己好強呀!!(把我丟在哪裡我都活得下去啦XD)

3.貼近當地生活
讓我愛上旅行中自己煮的,其實是這個理由。旅行,就是一個與不同文化的互動歷程。旅遊地的人事物事交流的對象,當地的飲食文化、特殊食材當然也是。如果有機會自己煮,就可以藉由當地簡單的食材,利用適合當地的烹調方式,讓自己與當地食物進行更深層的互動。以歐洲為例,中北歐秋天的森林中,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菇類,這些台灣可能相當難以見到的食材,只要透過簡單的烹調(加點奶油、鹽、胡椒)就可以品嘗到最時令也最在地的滋味。而且在準備食材的過程中,可能需要在市場、超市中穿梭,而這些地方正是可以體驗在地庶民生活的寶貴地點。

在波羅地海三小國的旅行中,傳統市場中大媽的微笑、大叔的豪爽分享以及特殊的叫賣方式,都是嘗試烹飪的過程中可能獲得的珍貴經驗

下次出遊,有機會試著自己煮吧!

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

Time out 的勇氣:芬蘭咖啡

芬蘭並不是一個產咖啡的地方,卻是全世界最愛灌咖啡的民族。芬蘭人在2012年平均每人每年喝7公斤的咖啡,這個數字到2017年已經變成9.6公斤,且歷年來都穩居世界排行第一。這麼”兇猛”的灌咖啡狀態,連芬蘭的孕婦喝咖啡的建議上限,都比其他很多國家來的多很多。
芬蘭人的咖啡時鐘是這樣的:早上起床,很有可能來一杯咖啡;上午1000的tea time,大家走出自己的辦公室,到公共空間來一杯;中午午餐,有人飯後來一杯;下午2-3點的午茶時間,大家又來一杯;晚餐,有人飯後喝一杯。我還有聽過一位教授說,他母親每天睡前最後一個動作就是喝一杯咖啡。(難怪一年可以喝到近10公斤)
我在芬蘭研究期間,試著入境隨俗跟大家一起灌咖啡,剛開始,真的喝到心悸手抖。但慢慢的,開始理解了芬蘭的咖啡味道。芬蘭咖啡並不特別,但卻體現了芬蘭的life style。重點不是在咖啡本身,而是喝咖啡休息中,人們對於身邊瑣事的”time out”勇氣
在台灣,很多時候我們會捨不得休息、捨不得離開位子、捨不得地想把事情做完。最後雖然撐著完成,但其實花了好長的時間、或根本也只是撐著在社群軟體中聊天。而芬蘭的coffee break,看似有點浪費時間,但卻是一個”喝了再上”的概念。同時,也為有點害羞的芬蘭人,帶來一些社交的時間與機會。
有機會在芬蘭喝咖啡,除了舌尖上的味道,也記得給自己一個time out,用心感受與體驗芬蘭的咖啡文化。
去年去芬蘭做研究時,到赫爾辛基機場的第一件事,就是來一杯芬蘭咖啡。熱呼呼的咖啡配上芬蘭傳統米餅(karjalanpiirakka),我知道我回到芬蘭了!

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

桑拿芬蘭、芬蘭桑拿

桑拿 

芬蘭桑拿(芬蘭語:sauna,在台灣我們稱為烤箱,常可在溫水游泳池中看到)是一個在芬蘭流傳兩千年以上的古老傳統,主要利用密閉空間中的高溫水蒸汽,對人體進行物理治療的一種保健方式。在寒冷的北國中,不難想像這是個善用芬蘭產量豐富的木材,在寒冷的冬天中就地取材的智慧。

雖然是千年的傳統,但在現代芬蘭人的生活中,桑拿仍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。不論是公寓、透天、夏日度假小屋、即便是學生宿舍....幾乎所有芬蘭的房子中,都有桑拿的設備。因為對芬蘭人來說,洗桑拿就如同每天洗澡一般。

桑拿三部曲

芬蘭桑拿的進行方式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,清洗身體、進入桑拿、溫度轉換。洗桑拿前,需要先把自己的身體清洗乾淨,跟洗溫泉差不多。接著就是進入桑拿了,芬蘭人在進行桑拿時,通常會將白樺樹(芬蘭文Koivu)的葉子捆成一束,在桑拿中拍打身體,刺激血液循環。同時在桑拿中,樺數也可釋放清新的香味,非常舒服。

都會區的桑拿,大多是藉由加熱器提升溫度(與台灣烤箱中可見的機器相似),所以溫度若高於80度,通常會不太舒服。而傳統的芬蘭桑拿,是藉由燃燒木頭加熱,產生的水蒸氣較為自然且容易讓人接受,即便是溫度快達到100,也不會讓人難受。

最後就是溫度轉換的階段了,由於桑拿內的溫度頗高,所以約15分鐘需要調節一下體溫。最簡單的方式是在桑拿內擺上一盆冷水,直接澆在身體上,或是走出桑拿,在外面的浴室沖涼或稍微休息。這時大多的芬蘭人,會配上一杯啤酒或冷飲,等待身體稍微涼一點之後,再進入桑拿中。

旅居芬蘭的一年多,我也入境隨俗地開始如同芬蘭人一般使用桑拿,幾乎每週三次。在一千多次的桑拿中,最令我難以忘懷的,則是森林中傳統芬蘭桑拿的體驗。那次受邀到朋友的鄉間小屋做客,在桑拿間中的溫度雖高,但完全不會令人有窒息的感覺,且伴隨著淡淡的木頭香。不過當我舉頭望著牆上的溫度計,著實嚇了一跳,上面顯示100C(煮熟了...)。桑拿後,直接裹著浴巾坐在雪地"乘涼",毛細孔瞬間收縮、清新的空氣迎面而來,萬籟俱寂的森林搭配著雪地的景色,著實令人感覺心曠神怡。而且因為在桑拿中有一段時間已經烤熟了,所以雖然外面溫度很低,但卻完全不覺得冷。

芬蘭鄉間傳統桑拿的絕妙體驗

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

More than English...說英語的時候,你的內心深處在想甚麼?

English 

英語,是目前國際旅遊的"官方語言"。在之前「超越英語的在地感動」中,我談到了local語言的使用,可提升遊程中在地感動的體驗。但今天我想談的是不同族群中,對於英語使用的背後思維。在各大國際機場中,遍布各種膚色、人種語文化的旅客,雖然都是旅遊,雖然都是說英語,但在我的觀察中,英語的使用態度在幾個重點區域中有很大的不同。

English Users

第一種就是我們謙卑的亞洲人了(曾被英語系國家殖民的地區不在此限),亞洲的人英語基本上沒有歐洲人好,畢竟語系有差。所以在英語的發音、使用上,大多都是抱持著「我英文講得不好」、「我要很認真的把英文講好給你聽」、「講英文讓我很緊張」的態度與他人進行溝通。

第二類就是把英語的使用、推向世界霸權的主要國家─米國人,許多美國人是不說英語以外的語言。當他們出國時,語言焦慮程度是相當低的,因為在他們的假設中,大家都應該要會美語、讓美國人聽得懂、能了解。這雖然是幾乎接近事實的假設,但我想點出的是在英語使用上的態度。所以我曾經不只一次看到美國遊客,對於他國英語服務不佳,而出現大肆抱怨的現象。(在這裡並非刻意詆毀美國人,只是分享在我有限的經驗中,觀察到的現象)

第三類就是歐非地區非英語使用國家的人。在這些國家中,英語是一個熟悉但卻非經常使用的非官方語言。人們通常有機會或多或少接觸到英語,但在日常生活中,英語的使用還是不多。在旅遊的過程中,他們在英語的使用上雖然可能比亞洲人好一些,但有時候也是不太靈光。不過在心態上他們不像亞洲人那樣緊張,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,平常不常說這個,現在要溝通須多花一些時間罷了。所以在這些國家的人,不論是在他國使用英語,或是外國人來到該國使用英語與他們進行溝通,都不會讓溝通的彼此感覺壓力。

從前述三類的英語使用中,您看到了什麼?

在說英語的背後,大家的心理狀態都不盡相同
(本圖片有版權,擅自引用將追究侵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