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

帶小孩,誰說不能住青年旅館?(中)


前一篇帶小孩,誰說不能住青年旅館? (上)文中以與大家分享了帶小孩住青年旅館的想法,今天想從技術面出發,說明若有機會帶小孩住青年旅館,應該注意孩子生活習慣、旅館配套以及旅行規劃三大方向,以及分享另外一個實際案例。

與孩子一同挑戰背包客的旅行,將會您與孩子極為特別的回憶


掌握孩子生活習慣

我必須很誠實的說,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跟住青年旅館,堅持度過高(如太會認床、需要完全安靜的空間)以及有特殊狀況的(如睡前一定要哭一小時)孩子,在住青年旅館時會比較辛苦(我是說爸媽辛苦...)。雖然不是完全無解(可以在公用廚房中抱著睡著再端到房間、可以訂獨立寢室、公共衛浴的房間),總之平常把孩子教好一點,這個時候就真的可以幫爸媽一些大忙。

住青年旅館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在洗澡與就寢的習慣。洗澡的部分,是否孩子有常用的、慣用的洗澡玩具?是否可以接受蓮蓬頭淋浴?(HOSTEL一定沒有浴缸的啦,還有蓮蓬頭直接黏在牆上的那種)。在就寢的部分,睡前是否有固定的舒緩活動(如讀故事書、看一點點動畫影片...),睡覺時是不是有固定要抱的娃娃、一定要蓋的小被子? 以上與孩子習慣相關的"傢俬"若能準備得當,可為孩子的青年旅館之旅提供莫大助益。

當時我的孩子兩歲多,在出發前我先跟他說明我們會住的地方大概是長怎樣,會跟其他人一起睡、要跟其他人一起用廁所...(因為認知發展有限,我並不覺得他在行前記住了多少,但我還是如唸經般跟他說"睡覺時不能吵,不然老闆會來罵你...")。

洗澡的部分平常我們都用盆浴的方式,但在行前一兩週開始漸歇性的使用淋浴讓孩子習慣。但慘的是當時遇到的是固定在牆上的蓮蓬頭(帶小孩遇到那種真的是很難洗...),解決方法是去附近超市買大罐飲料,用空瓶盛水給小孩洗澡。

睡覺的部份我的孩子有比較多"步驟",前他通常會看15分鐘的動畫,這個相當簡單,因為我們也一定會帶著筆電,所以把影片存入,睡前讓他在床上看即可。另外睡覺時他通常要抱一個娃娃、蓋著毛巾,我就讓他行前自己選一個陪睡小娃娃(第一次帶他每天抱的,第二次之後讓他選一隻小的,不然行李很重ㄋ),每次我們也都會帶著毛巾讓他好入睡。

青年旅館中,雖然環境不同,但卻可以在掌握孩子重要生活習慣的前提之下,讓孩子也可以適應

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

帶小孩,誰說不能住青年旅館?(上)


我有小孩、我有點窮,但是我很愛玩...

很多人覺得有了小孩住青年旅館幾乎是天方夜譚,因為青年旅館大多沒有獨立的衛浴、私人的空間、衛生條件堪慮...。之前走訪紐約時(也是很窮> <),我的確有遇過這樣的情形(當時豌豆公主我忍不住淚崩...),但不知為何在歐洲的幾次經驗下來,帶著孩子住了北歐、東歐、中歐幾次青年旅舍,似乎都沒有這樣的情形。所以如果有機會走訪這些地區,強烈建議可以嘗試住住看青年旅館。

旅居北歐的那段時間,身邊有一個兩歲的拖油瓶小寶貝,而且三人只靠一份微薄的津貼渡日...但再多的外在條件,也無法阻擋我想趁機會走跳鄰近國家的強列動機。於是我似乎沒有選擇的走上廉價航空以及青年旅館之路,這一路走來有好多的血淚故事,容我之後慢慢道來。以下就以案例分享,輔以我歸納出的一些心得,供大家參考。

圖片來源:http://budgettraveller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14/11/Slaapzaal_MG_3060-2.jpg


Why hostel? 
說明:通常我們稱旅館為hotel,大多是獨立套房、衛浴的旅店;而青年旅館則稱為hostel,較多是共用的房間(有時也會有獨立的房間)以及衛浴。

記得那時有人問我,幹嘛要住青年旅館不住飯店呢?(何不食肉靡啊...)
我必須承認當初最主要考量是我很窮,在歐洲旅行主要花費有三交通、吃、住。交通的部分是一口價,真的很難省的;住的部分就可以透過青年旅館省下一大筆開銷,更棒的是還可以在旅館中的廚房簡單開伙,省下大筆外食的費用(之後我再另闢一篇仔細說明歐洲HOSTEL開伙的SOP)

幾次旅行經驗後,我倒是認為目前我還是會選擇住青年旅館,因為現在的我,喜歡冒險嘗鮮,體驗不同的人事物(而且口袋很空)。青年旅館是一個背包客聚集的地方,許多來自不同國家、多元背景的旅人(未必只有年輕人喔)在這裡聚集,因著共享的空間,大家會有深入的交流;因著相似的旅遊動機,大家有共同的話題甚至寶貴的經驗分享,而這些東西,是在一般高級飯店中較難獲得的。

所以我希望可以在這個階段,透過青年旅館的住宿換得更多的國際交流經驗,一方面也可以挑戰自己對不同環境的耐受度。等到年紀較長、銀彈充足之後(為什麼這麼確定老了一定會有錢呢?),可能對環境舒適的需求就比較高了,再慢慢朝向豪華的旅館前進。

當然,不是所有小孩的家庭都適合住青年旅館的,這與孩子特質、旅館配套條件以及旅行規劃有關。以下先呈現我的一個得意之作,下篇再進一步分享與帶孩子住青年旅館的眉眉角角。

【案例分享】拉脫維亞里加青年旅館

那次我們搭著廉價航空、訂了超便宜的青年旅館,準備衝向芬蘭附近最便宜的旅遊國家。行前比較了幾家青年旅館(小撇步容後再述),被這一家給深深的吸引了,因為他的評價不錯,你猜猜住一晚一個床位多少錢???  20 euro? NO! 15 euro?  NO! 10 euro? NO! 每晚每個床位當時只要9歐元,折合台幣大約360(我想台灣寶島應該也沒這價錢吧)。

帶小孩住Hostel初體驗,順利PASS(呼~~)
既然住青年旅館反正也就沒啥隱私了,所以以乾脆就選擇跟14個人共住(同房人數越多價錢當然就越便宜)。其中的設備細節我就不一一詳述,但我只能說,你想得到、需要用的基本東西全部都有,從網路設備、撲克牌、電視....,不豪華、但可用合用。而這可愛的小拖油瓶寶貝,也順利地跟著我們就在這裡住上三晚(更堅定了我之後一定都要訂青年旅館的念頭)。


HOSTEL設備不豪華,但該有的都有了。這樓梯間的小小客廳,也讓我們消磨了不少小憩的時光。
親愛的朋友,如果你有小孩、銀彈不多但還是很愛玩的話,真的不要錯過了青年旅館這個旅遊花費少、旅遊經驗值高的好選擇,下一篇將分享帶孩子住青年旅館的行前教育、訂房準備以及遊程規劃三個部份可以注意的地方。

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

open your minds, open your eyes 心開了,眼就開了

多元文化

在國外旅遊(甚至是國內)的時候,聽聞到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,您的反應是什麼?
日本人的超級彬彬有禮、越南的鴨仔蛋、拉丁美洲的巫醫...
對您來說,面對多元文化時,您覺得有趣、好笑、嫌惡、還是嗤之以鼻...?

曾看過家境不錯的長輩,在周遊列國時,面對不同的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給予「野蠻」、「粗俗」、「不衛生」 的回饋。本位主義的思維其實很容易讓這些旅遊中最寶貴的元素大打折扣,且我大膽的推測,在周遊列國後的心境、視野也很可能與出國前沒什麼不同。也看過一些朋友,在國際旅遊時總是以「跟台灣比較」的方式進行「評分」。當然,面對文化的不同,我們一定是基於既有的經驗進行比較。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面對不同文化時,以系統性的方式思考,了解其形成脈絡以及與既有經驗的異同之處

以我的芬蘭經驗為例:許多人對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是報以極為羨慕的眼光,初訪芬蘭時,我也認為高品質的教育、完善的社會福利...真的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。然而深入思考該國沉重的稅賦(40%起跳)後,似乎就可以了解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基本概念了。

旅遊中的空白

而旅遊中的空白,是沉澱所見所聞、在緊湊的遊程中讓頭腦有思考空間的最佳安排。
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廣場附近,聽聽音樂、坐著放空。
那種舒適坦然的感覺,讓我們有機會嗅到在地的味道。
曾經跟團出國,旅行社為了讓顧客覺得物超所值,所以總是將所有行程排滿,或是盡可能走跳所有景點。在這樣的安排中,可以說是點狀性的摸到、踩到了許多地方,但是旅遊過的景點卻很難在心中、腦海留下深刻的足跡。更別提每次要注意集合時間,對參觀中造成的壓力了。

帶著孩子旅遊後,我會刻意安排一些彈性的時間(是,你也可以說我是被迫的,哭哭),剛開始時會覺得可惜,但在這些沉澱與空白中,我體會到了更深層的旅遊價值。孩子在遊戲場遊玩時,我看到了當地家長與孩子的互動;與家人在廣場吃點心小憩時,我可以把腦袋放空,觀察當地的人事物,並且思考所見所聞,這真的是之前一個人旅行時,較不容易感受到的。

心開了,眼才會開

所以日後在規劃旅行時,我總會去在地人會走跳的景點,並且規劃出彈性的空白時間,讓自己跟家人在身體的休息中,整合所見所聞。而也就是在這些思考與隨想中,讓自己的思維與心胸更加開闊,同時開啟我的觀察視野,看到更深入、更多元的在地智慧

隔天,同樣的廣場,同樣的空白時光,一群熱情的年輕女孩,正在進行free hugs的活動。
放空的小旅人與之相遇,有些靦腆,有些興奮
 下次旅行時,別忘了安排空白時光,
讓這些彈性的思考時間 open your minds then open your eyes!

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

旅遊中的國際教育

什麼是國際教育?

在國際化、全球化的洗禮之下,為了追求經濟、貿易的突破,以及掌握最新的競爭趨勢,從十年前許多國家已經開始討論「國際教育」。較具代表性的是美、澳、英國的國際教育政策規劃內容。

2004年英國的「將世界整合在世界級教育(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-Class Education)」提到,計畫透過政府補助與國際夥伴合作中,達到英國從兒童到成人皆能洞悉全球社會與經濟體的發展中,擁有生活與經濟的競爭力。2008年澳洲的「墨爾本宣言:澳洲下一代的教育(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)」中,進一步指出澳洲青年應從跨文化了解(Inter Culture Understanding, ICU)的概念開始,針對新興發展的亞洲,培養自身語言、科技與創新的能力。而2011年美國提出的「國際知能:接軌國際的準備(Global Competence: Prepare Youth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)」中,則是具體指出國際教育的概念架構、學科基礎,並且在課程與教學中,透過探究、覺知、溝通想法、以及付諸行動的方式,以達到讓美國青年接軌國際的目標(我知道你已經不想再看下去了,下面有我的白話文解釋)。

國際教育的三大重點

前述國際教育的三大重點為「接觸、行動、思維」。在國際化的社會中,希望孩子從語言學習開始,嘗試接觸其他國家的文化;接著透過學習、經貿、旅遊等各種可增加交流的機會,展開多元文化的交流行動;且在行動過程中,培養文化覺知、反思、比較、批判的思辨能力,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接觸國際、在國際社會中的行動思維,讓孩子具備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

旅行中的國際教育

出國旅行,提供了最鮮活、最動態的國際環境,在身處異地的情境中,所聽、所見、所聞中充滿了可以進行國際教育的元素。但在此基礎下,還須透過在地行動與反思,才能在表面歡樂的出國旅遊之外,深化為有國際教育意涵的深度學習。舉例來說:許多家境不錯的孩子經常出國,但詢問他們的旅遊經驗時,卻是令人驚訝的粗淺。大部分的孩子只知道自己去了哪些國家、吃了什麼東西、玩了什麼樂園,其他關於旅遊地方簡單的歷史地理背景、人口組成、發展過程不甚清楚;對於當地的風俗習慣、特有文化、語言使用也一概不知,可惜了家長安排的出國旅遊的心力與金錢,更別說是希望藉由出國旅行來達成國際化的目標了。
出發前的候機時刻,是讓孩子了解這趟旅行的最佳時刻了。
透過適當的引導,可以激發他們心靈中主動觀察、探索、思考旅程中的所見所聞。

出國旅行+行動+思維=最好的國際教育

其實,旅遊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,因為旅遊抽離了孩子既有的生活環境。在語言、人口、交通方式、甚至食物都可能出現差異的環境中,若能讓孩子在旅遊的過程中與現在的經驗進行比較與對照,鼓勵孩子感受周遭環境的事物的異同、激發孩子對於不同經驗的思考,讓孩子不只是人出國了、他的思考也跟旅遊地進行了深度的互動,這樣思考的習慣,絕對是促使孩子國際化的思維基礎。舉例來說,若是能將迪士尼樂園的發展背景、特殊規畫理念、人物特色等,用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方式告訴他們,或讓他們思考與比較與附近公園溜滑梯的異同。在思考之後,他就可感受迪士尼的特別魅力,了解自己身在何處、對此環境產生探索的動機。不然,迪士尼的遊樂器材與劍湖山的有甚麼不同呢?又為何要千里迢迢出國去玩呢?



香港迪士尼飯店中,一群大人與小孩邊玩邊學的精采回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