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

More than English...說英語的時候,你的內心深處在想甚麼?

English 

英語,是目前國際旅遊的"官方語言"。在之前「超越英語的在地感動」中,我談到了local語言的使用,可提升遊程中在地感動的體驗。但今天我想談的是不同族群中,對於英語使用的背後思維。在各大國際機場中,遍布各種膚色、人種語文化的旅客,雖然都是旅遊,雖然都是說英語,但在我的觀察中,英語的使用態度在幾個重點區域中有很大的不同。

English Users

第一種就是我們謙卑的亞洲人了(曾被英語系國家殖民的地區不在此限),亞洲的人英語基本上沒有歐洲人好,畢竟語系有差。所以在英語的發音、使用上,大多都是抱持著「我英文講得不好」、「我要很認真的把英文講好給你聽」、「講英文讓我很緊張」的態度與他人進行溝通。

第二類就是把英語的使用、推向世界霸權的主要國家─米國人,許多美國人是不說英語以外的語言。當他們出國時,語言焦慮程度是相當低的,因為在他們的假設中,大家都應該要會美語、讓美國人聽得懂、能了解。這雖然是幾乎接近事實的假設,但我想點出的是在英語使用上的態度。所以我曾經不只一次看到美國遊客,對於他國英語服務不佳,而出現大肆抱怨的現象。(在這裡並非刻意詆毀美國人,只是分享在我有限的經驗中,觀察到的現象)

第三類就是歐非地區非英語使用國家的人。在這些國家中,英語是一個熟悉但卻非經常使用的非官方語言。人們通常有機會或多或少接觸到英語,但在日常生活中,英語的使用還是不多。在旅遊的過程中,他們在英語的使用上雖然可能比亞洲人好一些,但有時候也是不太靈光。不過在心態上他們不像亞洲人那樣緊張,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,平常不常說這個,現在要溝通須多花一些時間罷了。所以在這些國家的人,不論是在他國使用英語,或是外國人來到該國使用英語與他們進行溝通,都不會讓溝通的彼此感覺壓力。

從前述三類的英語使用中,您看到了什麼?

在說英語的背後,大家的心理狀態都不盡相同
(本圖片有版權,擅自引用將追究侵權)

More than English

我看到的是從英語的使用中,透露出的語言、文化與認同。工業革命後,西方科技的進步主宰世界文明史已經一個世紀,目前仍然為推動全球經濟、貿易組織的重要決策來源。亞洲雖然在近幾十年急起直追,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仍須借鏡西方世界的經驗。於是乎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」、「進口舶來品較高級」、「說英文多流行、說中文多俗氣」等崇洋的概念,仍然在兩岸的消費文化中,清楚的展現。

幸好中國崛起的列車,已開到了歐美各國,中文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場合中,被視為重要的語言之一。所以走進巴黎香榭大道的LV旗艦店,店員看著我說的不是當地語言"Bonjour"、不是國際語言"Hello"、也不是使用過去亞洲消費力最強的民族使用的語言"こんにちは",而是說"您好(北京腔!!)" 。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中,中文簡介,目前是標準的導覽配備,在世界著名的觀光景點中,平均造訪人數最多的,也是中文使用者。

So?

常常看到許多台灣朋友,因為自己英文口語能力較差而感到自卑,因為自己發音不好、因為自己th的音咬不清楚...。不瞞您說,我之前也曾經有這樣的心態,覺得發音爛很遜、怪腔怪調超丟臉。在慢慢的與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英語使用者互動過後,我慢慢的開始覺得,英語的使用,雖然在人們溝通與合作中,扮演必要的角色,但回歸到「溝通」的功能之後,只要能達成這個目標,怪腔怪調、發音不正確似乎並非溝通的重點。

10個人,來自10個國家,大家說英語都有腔調,但重點是...溝通!!(由左至右為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法國、中國、芬蘭、杜拜、俄羅斯、香港 與臺灣)
(本圖片有版權,擅自引用將追究侵權)


語言,不僅是溝通的工具,也是文化的象徵,更是會隨著使用脈絡的社會文化變遷而產生動態的發展。曾幾何時,老外完全不懂的"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"已經廣泛的在各種場合被使用,"道、氣、功夫、寬..."等很東方的思想文化,也以音譯的方式存在於西方社會中。

沒錯,你可以說東方崛起了,但我更想說的是,說英語的時候,你的內心深處想的是什麼?
發音很讚,大家都得聽得懂你嗎? 現在大家越來越不吃這套了
害羞、覺得自己講不好嗎? 大可不必,最多使用英語的國家級將轉移到非西方世界
或許,就簡單地把他視為一種溝通的過程吧 Take it easy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